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的原因是什么?
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的原因是金融风险的管理,所以各个银行都要针对于自身的资本充足性进行管理。在金融体系中,银行本身就起着一个金融桥梁的作用,所以它的经营本身就来自于借贷均衡,如果收拢资金比较多贷款比较少,那么银行就在硬亏损。如果收拢资金比较少,贷款比较多,那么银行就有挤兑的风险。
对此,避免银行发生挤兑的前提就是有充足的资本应对整个偿还过程。在我国,针对于这一方面的管理是从资本充足率开始的,而且1995年《商业银行法》原则上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平时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改善经营状况是一种比较好的管理模式,同时相关银行还可以敦促股东增加资本、引进战略投资者等等来增加资本。
商业银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1、商业银行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2、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3、提高盈利水平,增强资本内部积累能力。
一、符合要求的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可以计入附属资本,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扩充资本金的新途径。如民生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其转股的部分可以计入核心资本,未转股的部分可以计人附属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直接起到了拉动作用。而对于长期次级债。在欧美日等国家其发行非常普遍,银行无论其资产规模大小。均持有相当比例的次级债务。在期限安排上,次级债务多以5-11年为主。次级债务在大多数国家已经成为银行附属资本的重要来源,对银行提高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市场的约束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利润分配等方式来补充资本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所受的制约因素较少,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尤其是在银行因快速扩张而暂时出现资本充足率下降无法达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发行次级债券是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资本扩充方式,但主要还是补充资本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二、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要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减小分母,即减少风险加权资产,也有两种途径:一是减少商业银行资产的总规模;二是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选择风险权数小的资产来达到相对缩小分母的目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而言本来就表现出业务范围单一、资产规模较小、竞争力低下的特点,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势必要拓宽业务。加大规模。那么资产总量也势必增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现实的选择就是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权数。
三、提高盈利水平,增强资本内部积累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利润留成都将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资本补充渠道。为此,商业银行要加快业务发展,加强成本收益管理。提高盈利水平,以利润增量带动损失存量的化解。在核销呆账和提足弥补预期损失的专项准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利润,合理进行利润分配。为增加核心资本,今后应优先采取转增股本金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避免现金分红,促进利润分配与资本积累的相互促进。